发布日期:2025-04-12 04:15 点击次数:78
文/钟昱
2025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》的发布,标志着湖南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的系统性布局迈入新阶段。这份文件以“精准施策、守正创新”为核,构建起“底线思维+市场逻辑+生态红线+要素活力”的政策矩阵,为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粮食安全:从“量质齐升”到“双轮驱动”的战略升级。文件将粮食安全置于首位,通过“藏粮于地”与“藏粮于技”双轮驱动,实施耕地保护与科技赋能的“双十”工程。在耕地保护方面,湖南明确恢复优质耕地、治理撂荒地、年均提升耕地质量等级0.03级等硬指标,构建“田成方、渠成网”的现代农田格局,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40万亩以上。在科技突破领域,镉低积累水稻、智慧农机(综合机械化率突破63%)、绿色防控技术等创新成果加速落地,推动粮食生产从“保面积”向“提单产”转型。通过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、北斗技术普及,湖南正将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从概念转化为实践,为“洞庭粮仓”注入科技动能。这种从“保面积”向“提单产”的转变,不仅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响应,更是湖南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关键一跃。
防返贫机制:从“被动兜底”到“主动造血”的长效转型。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命题,文件提出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”,其关键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机制。通过“一键申报”动态监测系统与部门数据共享,实现返贫风险早发现、早干预;推动就业帮扶车间提质扩面,实施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将县域经济与农民增收深度绑定;创新“投贷联动”“财银保”等金融模式,为乡村产业注入活水。值得注意的是,文件强调“四个高于”目标,即省际边界地区尤其是脱贫县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当地GDP、城镇居民收入、全省农村平均水平及周边省份相邻县市,这一设计体现了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考量,既是对过渡期政策的延续,也是对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探索。
县域产业: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链式集群”的效能跃升。湖南提出“县域富民产业”战略,聚焦特色农业与产业链延伸。通过“百链千亿”工程,推动“一县一特”向“一县一链”升级,茶叶、中药材、南竹等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逐步显现。数商兴农战略的实施,打通了“田间到餐桌”的数字化通道,电商平台与冷链物流建设助力“湘品出湘”。以临澧县柑橘合作社为例,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成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,展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。此外,文件明确支持返乡创业、庭院经济等新业态,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为农民增收开辟多元路径。
“和美湘村”:从“硬件改善”到“系统治理”的品质蝶变。乡村建设不再局限于基础设施的“硬件”投入,更强调公共服务与生态治理的协同。在教育领域,300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学校的建设与教师本科比例提升,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;医疗方面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,织密农村健康防护网;养老服务网络的完善,则让农村老人“老有所养”更有保障。生态治理上,黑臭水体治理、长江禁渔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举措,将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。值得关注的是,文件提出“和美湘村”建设要注重文化传承与乡风培育,通过“村BA”等群众性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。这些措施体现了“以人为核心”的乡村发展观,让乡村振兴成果真正惠及农民。
要素改革:从“限制流动”到“激活潜能”的制度破冰。文件中最具突破性的,是对农村土地与人口流动的制度改革。在土地管控方面,明确禁止城镇居民到农村购房、退休干部占地建房,遏制资本无序下乡,保障农民权益;同时,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,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,激活土地资源。人才引育方面,通过“柔性引才”“订单式培养”等机制,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困境。这种“堵疏结合”的思路,既防止资源流失,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未来展望:从“政策设计”到“实践效能”的持续探索。2025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的突出价值,在于其系统性思维:既强调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,又注重产业振兴的市场逻辑;既守住生态红线,又激活要素活力。这种“政策工具箱”的多元组合,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未来,政策的落地效能仍是关键。如何平衡行政推动与市场规律?如何让农民从“被动受益者”变为“主动参与者”?这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持续探索。但可以预见的是,这份文件已为湖南乡村振兴擘画了清晰的“路线图”,其成效值得期待。
湖南的乡村振兴实践,不仅关乎“三农”发展,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有益探索。当“洞庭粮仓”的丰收图景与“和美湘村”的宜居画卷交相辉映,当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共同激活乡村活力,湖南正书写着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时代答卷。
上一篇:亚冠积分榜乱了! 亚冠冠军输球, 上海双雄绝处逢生, 中超3选2
下一篇:没有了